
今年三伏天于7月20日正式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这一时长打破了近十年来“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尽管时长缩短,但三伏天高温高湿的气候特征依然显著,如何科学养生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日前,记者来到怀集县中医院,上午9时许,门诊大厅已略显热闹。候诊区座椅上,几位市民手持病历本静静等候,不时翻阅手中的中医养生宣传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药香气,让人在燥热的天气里感到一丝安宁。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且又闷又热的时段。”怀集县中医院治未病科负责人刘玲向记者介绍,中医将此气候特点概括为“暑、湿、热”三邪盛行,对人体的主要影响包括耗气伤津、困阻脾胃、扰动心神、阻滞气机及引发皮肤问题。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人体阳气也随之浮于体表,经络气血流通加快。基于这一特点,中医历来重视三伏天的养生调理。
刘玲强调:“三伏天养生,中医核心在于‘顺时养生,趋利避害’,既要顺应阳气旺盛的自然规律,把握‘冬病夏治’时机,更要科学防范‘暑、湿、热’三邪伤害。”
为帮助市民科学度过三伏天,刘玲从多方面给出具体建议。饮食调理上可适当多吃绿豆、冬瓜、薏苡仁等清暑利湿食物,以及山药、乌梅、番茄等益气生津食物,同时少食辛辣、油腻、生冷之物,避免加重胃肠负担。“暑易伤气”,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养气。建议早睡早起,中午适当午休15-30分钟以恢复体力、缓解疲劳。使用空调、风扇时,温度不宜过低,且要避免冷风直吹头颈、腹部和关节。作息方面运动调理也不容忽视三伏天运动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避免剧烈运动,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较为温和的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不宜大量饮用冷饮,以免损伤脾胃。
刘玲最后呼吁,市民可通过科学饮食、作息和运动调理,结合中医特色疗法安然度过三伏天,为秋冬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她特别提醒,养生最重要的是因人而异,切勿盲目跟风,若有明显不适或体质辨识需求,应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
记者:杨雨晴、梁志恒(实习生:黄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