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怀集人而言,回家过节是系在脉搏上的特殊情结。 “前方500米,往怀集西,幸福出口方向。”国庆中秋“双节”的车流里,这句重复了无数次的导航提示音,成了怀集外出游子最熟悉的“归乡暗号”。车轮碾过高速出口的匝道,窗外的风瞬间换了味道——没有异乡的喧嚣,只有带着稻穗清香的空气,和扑面而来的家乡温度。 这句“归乡暗号”播完,便意味着即将从“幸福出口”驶进怀集。这座孕育了“岳山造林”光荣传统的小城,历史悠久、人文淳朴。这里烟火升腾,风景优美,产业兴旺,四季祥和,一砖一瓦、一花一树、一山一水、一店一铺都曾温暖无数外出游子以及来怀打拼儿女的心房。 进入城中,街头巷尾烟火气十足,早餐店肠粉、粥、酱香饼、手工包、云吞等香气弥漫,小摊贩摆着瓜果蔬菜卖力吆喝,公园广场里大叔大妈坚持晨运健身,路灯杆上红灯笼与五星红旗喜庆祥和,店铺商超摆满月饼,还精致装饰一番,尽显“双节”热闹氛围。 往家里走的路更显亲切。在县城区的游子有的走过刻着岁月痕迹的怀城大桥、有的经过散发着文化气息的文昌塔、有的在大古榕树下驻足观察变化、有的穿梭城中路与一中之间,偶尔还看见穿校服的孩子追跑打闹,熟悉的街巷里,总能感受到家乡带来的亲切幸福和满满能量;回乡镇农村的人儿,沿途总能欣赏到优美的风景,青青的水稻逐渐进入抽穗期,那散发的清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让人陶醉不已。沿着村口走回家中,总能遇上打招呼的乡亲街坊,“阿欣,回来过节啊!”“阿俊,带女朋友回来啦?”不用刻意寒暄,几句家常便拉近距离。 卢发 摄 聂环贞 摄 推开家门的瞬间,所有旅途疲惫都烟消云散。父亲磨刀霍霍向鸡鸭,母亲早已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砂锅里炖着的营养靓汤咕嘟作响,孩子见爸妈回来便冲向门口张手拥抱,家人接过行李箱笑着说:“路上堵不堵?饿了吧,饭马上就好。”晚饭时分,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桌上摆着满满当当、丰富多样的菜肴。窗外月挂枝头,屋内欢声笑语,游子聊聊一年的打拼趣事,孩子说着青春校园的魅力,父亲聊着自己耕种的一亩三分地,母亲叮嘱着天冷添衣……此刻,回家的意义具象化了。 回乡后,许多游子洗去一身的“班味”,约上家人或三五好友吃顿美美的早餐,陪着父母逛逛老街,还寻一个闲暇的时光挑几盒月饼、买几斤新鲜水果塞进后备箱,走一趟亲戚,也是刻在骨子里的过节仪式。 ▲彭达县 摄 华灯初上,怀集的夜色既温柔恬静又繁华热闹。商场超市、小摊贩、宵夜档、奶茶店、露营地等人气十足,交织成怀集夜晚蓬勃的生机。同一片夜空下,村庄则显得尤为寂静祥和,细碎的月光,舒适的虫鸣,凉爽的微风。游子们无论是回到城区还是农村,都享受着家乡的风物,沐浴着故乡的温暖。 此刻才懂,导航播报的“幸福出口方向”中所谓的“幸福”,从来不是一句提示音——是家乡的烟火气,是父母煮熟的饭菜,是一家人团圆的欢笑,是每一次归乡时,心底那份稳稳的踏实。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怀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亦飘 编审:李梁源 校对:李昊 审核:陈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