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怀集新闻网
当前位置: 社会
百年技艺,诗洞醒狮!
2025-07-17 16:37:27 | 来源: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微信图片_20250717104453.jpg        近年来,在诗洞镇和顺德区驻诗洞镇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仁和村深挖百年醒狮制作技艺,将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探索出“文化驱动型”发展新路径,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中绽放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光彩”。

微信图片_20250717163852.png

       在仁和村粤之声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里,制作醒狮头的原材料与配件整齐码放,工匠各司其职,或专注于用竹篾扎制狮头骨架,或用涂抹浆糊的砂纸细细扑裱,全神贯注的忙碌身影尽是对该项传统工艺的热爱。

微信图片_20250717163956.png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狮头,都要经过扎狮、扑狮、画狮等工序,都是工匠用指尖丈量传统的刻度,藏着祖辈传下的美学“密码”。

微信图片_20250717164040.png

        扎狮是给醒狮“立骨”,既要撑得起狮耳的灵动,又得托住整头的气势。

微信图片_20250717164136.png

         扑狮是为醒狮“塑身”,砂纸蘸浆糊一遍遍敷贴,让造型特征在层层扑裱中愈发鲜明。

微信图片_20250717164141.png

         画狮则是给醒狮“赋魂”,颜料在调色盘里碰撞,不只是红黄蓝的配比,更是对角色性情的注解。“醒狮制作工序复杂且精细,从狮头高度到眼睛对齐,每个细节都要精准计算,才能保证其对称美观,突显狮子的威武。工匠徐致新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扎狮要点和难度。“一个狮头有1300多个扎点,要扎得紧实牢固,全靠工匠的扎实功底和十足耐心。”

微信图片_20250717164530.png

        记者了解到,仁和村的醒狮制作技艺传承逾百年,过去,手艺人多为“单打独斗”,缺少统一的标准和销售渠道。今年,在乡村振兴政策扶持下,仁和村粤之声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创新采用“村委会监管+经济联社持股+匠人技术入股+村民土地资金参股”的模式,汇聚分散的手艺人,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生产车间面积600平方米,由13名村民组成生产团队,目前主推羊毛款和传统款醒狮,产品畅销两广地区,更漂洋过海远销马来西亚,深受海外华侨喜爱。”合作社创始人之一植国荣对合作社的发展充满信心,预计今年能生产700多套,年产值超110万元。

    “前期,我们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发现这个村的醒狮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驻仁和村第一书记谢敏说,顺德区驻诗洞镇帮扶工作队还邀请专业团队拍摄宣传片,并计划与珠三角的醒狮协会对接交流、推广产品,为拓宽销售渠道铺路。

微信图片_20250717164853.png

        醒狮生产车间推行灵活就业模式,切实惠及当地村民,让村民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开展醒狮制作培训,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为技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过去,家庭作坊制作时间长,业务不稳定。加入合作社后,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稳定,生活有保障。”村民何彩娣感慨道。

        从百年技艺到富民产业,仁和村的实践印证了传统文化并非发展的“包袱”,而是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竹篾的清香、浆糊的温润与工匠的专注互融交织,让醒狮制作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何丽玲、罗昭 实习生:黄思思、严琪


点赞 已有0人点赞
0
评论(0)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平台立场
没有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中

怀集新闻网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4120220017 粤ICP备2022067139号-1

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制度

怀集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8-5526833,投稿邮箱:hjxcbwxg@163.com

Copyright @ 2025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2067139号-1

顶部
x
怀城街道 幸福街道 冷坑镇 梁村镇 大岗镇 洽水镇 岗坪镇 甘洒镇 凤岗镇 诗洞镇 下帅乡 马宁镇 连麦镇 中洲镇 永固镇 汶朗镇 坳仔镇 桥头镇 蓝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