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2 15:35:05 | 来源: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金秋送爽,稻香四溢。10月27日,随着同学们乘坐一辆辆大巴车到来,怀集县诗洞镇的田野热闹了起来。这些学生来自200公里外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海实验高中(下称“南海华附”),在此度过了一周忙碌而充实的乡村生活。
此次农村综合实践活动为期五天,持续至10月31日,同学们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学习中感悟、在生活中成长。
晨曦初照,农户带着学生踏进田野,讲解田间劳作的全过程,包括稻谷播种、除草、收割,以及蔬菜撒种、施肥等内容,并带他们亲身体验割稻、打谷、装袋、晒谷的乐趣。
“一手拿刀,一手抓稻,两脚扎地,弯腰斜割。”农户详细示范割稻的动作。学生顶着太阳,弯腰挥镰,将割下的水稻整齐归拢,汗水渐渐浸透衣服,从不熟练到有模有样,感悟到“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诗洞腐竹远近驰名,活动组织学生到手工腐竹作坊参观学习腐竹制作工艺,包括干黄豆选料、浸泡、磨浆、过滤、煮浆、揭膜、晾干。制作过程中需精准控制火候,才能形成色泽金黄、油光锃亮、豆香浓郁的诗洞腐竹。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农户的指导下,同学们还学会了拔花生、剥木薯、喂鸡鸭、剁猪菜……夕阳西下,炊烟四起,同学们撸起袖子大展身手,做上一顿美味的农家菜。晚间在院子里,同学们开起炉火、架上烤串、观赏繁星,一草一木承载生活。
“起初我有些忐忑,担心难以适应,但村民们的热情和关怀让我倍感温暖。”学生黄雨波不仅认识到劳动的不易,也感受到乡村特有的质朴与温情。
课堂新体验,实践出真知
曾经,同学们对乡村的认识只停留在课本上。活动期间,老师们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让同学们脚踏湿润的泥土,探索自然与科学相融合的奥秘。
在这里,同学们跟随老师领略山水田园诗歌的魅力,学习样本量估算水稻的产量,结合流体压强知识较量打水漂,巧妙取景开展美术写生,还跟着村民认识农作物、精心选料酿酒、学习“仁和醒狮”的制作工艺、了解钱兴烈士的革命事迹。
“这堂生动的田间课堂,让我深刻理解到知识源于生活。”学生陈子沫感慨道。
南海华附副校长梁欢介绍,农村综合实践活动如今已从最初的割水稻、挖番薯等农事,拓展为五大任务体系,涵盖农业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研究性学习以及田间课堂活动,变得更全面、更丰富,更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生活即教材,诗洞镇联合南海华附开发形式多样的田间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室的束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并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思用”一体化发展。
乡村教育资源有限,促进城乡文化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化身“小老师”,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带来生动有趣的课程体验,包括古诗词讲解、手工制作、乐器弹奏展示、篮球课等多元课堂,打破枯燥说教模式,将知识巧妙融入生活场景。
在凤艳小学举办的学习用品捐赠仪式上,南海华附向诗洞乡村小学捐赠笔记本、铅笔、书籍等学习用品一批,支持山区教育事业发展。
书香润心灵,10月29日,活动在诗洞中学举办读书分享会,两校学生围绕科普、传记类书籍畅谈心得体会,大家分享的书籍不尽相同,但同样精彩绝伦、引人入胜。
支教活动是乡村教育的一股清泉,它为南海华附的学生带来了成长的机会,也为乡村的孩子创造了新的学习体验,点燃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自2004年起,诗洞镇人民政府联合南海华附每年在诗洞镇开展为期一周的“学农活动”,至今已持续21年,大大提升了诗洞镇在大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农活动’是深化校地合作的特色项目,也是诗洞镇为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力量的有效举措。”诗洞镇党委书记黎月东说,诗洞为该校学生提供了田间研学的机会,该校的优秀学子也为乡村学校的学生带来了精彩的课堂,两地学生互助互学,共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学农活动”既是一堂劳动教育课,也是城乡文化融合的有效实践。为确保“学农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开展,诗洞镇党委、政府主动对接学校,紧紧围绕活动筹划、学生住宿安排、农户对接、医疗卫生服务和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落实镇、村干部包片包户,实行各环节、全流程跟踪服务。未来,诗洞镇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指引,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加大对农耕实践教育的支持力度,丰富课程内容、拓展教育形式,让更多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收获成长,也为诗洞镇推动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怀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诗洞镇(通讯员:植敏仪)
记者:何丽玲、彭达县
编审:李卓灵
校对:李昊
审核:陈友
没有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