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怀集县冷坑镇富瑞村,斗笠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工具,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传承。富瑞村因沙路自然村盛产“油光帽”,被誉为“竹帽之乡”。
相传有沙路村中一族老以斗笠避虎脱险的故事,一时之间,洛阳纸贵,沙路村的斗笠供不应求,至今该村已有近两百年做笠帽的历史。
一踏入富瑞村,便能看到村前屋后种植的粉单竹,挺拔而翠绿。
记者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粉单竹生长迅速,且质地柔软,非常适合精细编织,因而成为富瑞村制作斗笠的主要材料。
在沙路村的郭叔家,三位老人围坐在门口,一边闲聊家常,一边忙着手中的竹编活。郭叔和他的堂兄弟们每月能编织出约200顶斗笠,每逢圩日,他们便将这些斗笠带到镇上售卖。
“我从8岁开始跟着父辈学习编织斗笠,做了60年了。”郭叔笑呵呵地说,斗笠看似简单,但制作工序繁琐而复杂。需先将成材的粉单竹砍下,破竹削篾,在一个脚子架上织一个帽朴(模型),编织斗笠时便在帽朴里用纤细的竹篾圈边和结成形,再以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铺在帽子里。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郭叔的手指在竹篾间灵活穿梭,他的手指似乎与竹篾有着某种默契,每一次穿梭、每一次缠绕,自然而流畅。不一会儿,一个斗笠的雏形便呈现在眼前。
斗笠编织完成后,到了最关键的步骤——涂油,即以桐油作漆粉刷帽面,晾干后可使斗笠更为光润透亮、防水耐用,沙路人把它称为“油光帽”。
随后,记者来到了主营斗笠加工的家庭作坊——郭女士家中。金黄色的斗笠整齐排列,铺满了整个庭院。郭女士在一旁细致地醮上桐油,均匀地在斗笠外坯上来回滚动。
“斗笠一共需要涂四层桐油,第一层用桐油原色,从第二层开始在桐油中加入颜料上色,最后一层涂油主要起到抛光的作用。每涂一层,都需要阴干晒干后再重复这个步骤。”郭女士还透露了一个小窍门,在桐油中加入适量石灰粉可以增加粘稠度和干燥度,待阴干后再在太阳底下进行暴晒,油纸就不易皱。
据了解,六十至八十年代,是沙路村“油光帽”最为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制作“油光帽”,产品畅销县内外。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轻便雨具不断更新,斗笠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富瑞村的村民们依然坚守着这份手艺,他们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学,这项技艺就不会消失。
记者:陈莉莉、秦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