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深圳的海是什么样的?比我们的教室大多少呀?”2024年9月,当这句懵懂的提问从怀集乡村小学课堂里响起时,到怀集支教的深圳教师扈乐乐,忽然读懂了跨越山海而来的意义,这场从深圳罗湖到肇庆怀集的教育帮扶,既是地理坐标的位移,更是两个“世界”的温暖对话。
去年,受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委派,扈乐乐肩负起怀集县教师发展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支教重任,为当地家庭教育标准化、体系化建设“破题”。
初到怀集,洽水镇中心小学一位农妇“地里活忙,孩子全靠学校管”的坦言,让她敏锐捕捉到山区家庭教育的迫切需求。为摸清底数,她带着问卷走遍17个乡镇,回收家长、教师问卷共计18774份,访谈校长、师生及家长280余人,最终梳理出留守儿童占比高、家长教育观念滞后等核心痛点。这份凝聚心血的调研报告被肇庆市教育局推广,成为推进当地家庭教育的“行动指南”。
“家庭教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带着这样的信念,扈乐乐开启了“白+黑”的支教节奏,白天翻山越岭走进乡村学校,以“亲子沟通”“情绪管理”为主题开设讲座,用鲜活案例和互动游戏让教育理论“落地生根”;夜晚则挑灯打磨课件,常常备课至凌晨。一年间,50余场讲座覆盖1.5万余人次,曾经“低头玩手机”的家长们渐渐拿起了笔记本,校长们纷纷主动预约:“下一场一定要来”。
更令人动容的是每周一晚上的“家教夜话”读书会。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到后来的座无虚席,即便是遇到停电,家长们也会举着手机电筒坚持听课。伟子妈妈在“非暴力沟通”课上读懂了孩子顶嘴背后的渴望,燕妈妈在家庭氛围变融洽的过程中,收获了意外的惊喜,花花妈妈感慨“收获比金子更珍贵”……16场夜话里,手机灯光汇聚成改变的火把,照亮了家校共育的前行路。
在孩子眼中,扈乐乐的课堂藏着“魔法”。她开设的“社会情感课程”“《你把水桶装满了吗》课程”里,“给身边人说温暖的话”环节成了最动人的场景。孩子们凑到她耳边诉说的“老师像妈妈”“喜欢您的笑”等悄悄话,让她更加坚信“播下一粒种子,能收获整片森林”。
“输血更要造血”是扈乐乐的支教准则。她联合当地心理教研员组建起怀集首支50人家庭教育讲师团,创新“线上联培+实地观摩”模式,引入深圳资源培训教师直播技能、拍摄形象宣传片;利用周末开设6场“青年教师工作坊”,为新教师传经送宝。当讲师团成员李老师能独立开设家长课堂,当张老师写下“您的课堂是知识的海洋,也是心灵的港湾”的卡片,她知道可持续的教育力量正在生长。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如今,山风掠过怀集的田野,裹挟着家校共育的温情。扈乐乐用翻山越岭的脚步、星光下的夜课、促膝谈心的陪伴,在山海之间架起教育桥梁,既为怀集种下了家庭教育的“春天”,也在双向奔赴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与感动。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怀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资料来源:罗湖支教队
记者:何丽玲
编审:李梁源
校对:李昊
审核:陈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