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怀集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核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资源下沉和数字化赋能,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县域新型城镇化注入健康动能,让城乡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红利。
规范化建设夯实基础,医疗服务能力提质升级
怀集县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
近年来,怀集调整思路,组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构建起“1+19+N”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县人民医院为总医院龙头,统筹19家乡镇卫生院及N个村卫生站,形成“总院+分院”“专科+全科”的全县域一体化服务体系。
同时,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动差异化发展。将县第二人民医院打造成县域医疗卫生副中心,按二级医院标准重点建设梁村、大岗等7个区域中心分院,构建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县人民医院还积极联动上级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借助省级三甲医疗资源提升自身水平,强化龙头带动作用。经过努力,今年第一季度县域内住院率达87.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常见病在基层”的目标。
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第三人民医院虽不在医共体体系内,却各有担当。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县中医院,组建了以县中医院为主题、涵盖7个乡镇卫生院的“怀集县中医医疗联合体”,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通过实施基层中医馆内涵提升工程、建设村卫生站“中医阁”,实现100%乡镇卫生院和100%村卫生站提供中医药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数字化赋能优化体验,群众就医满意度持续提升
“在镇卫生院拍的片子,半小时就拿到县里专家的诊断结果,不用来回跑,太方便了!”日前,诗洞镇黎姨干农活时不慎摔跤,右臂疼痛难忍,在镇卫生院做完X光检查后,图像被上传至影像诊断系统,县人民医院医生远程协助诊断。如今,这样便捷的诊疗场景在怀集成了常态。
数字化赋能是怀集医疗改革的一大亮点。怀集投入近20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全县统一医共体信息化平台,通过数字化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医疗网络,实现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全覆盖。
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心电中心等5大数据共享服务中心的建成,推动数据资源共享交互,实现“下级检查、上级诊断”分级诊疗模式,让患者既能享受镇级收费标准,又能获得县级诊疗服务。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为患者节省费用约52万元。
此外,统一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系统让医护人员可实时查看群众健康信息,精准提供健康指导,实现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借助移动医疗终端和远程会诊系统,村卫生站可直接对接县级专家资源,边远地区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前遇到复杂病例,患者得辗转去大医院,现在通过远程会诊,县里专家就能指导我们解决问题。”县第二人民医院血透中心科主任李凤有十几年一线医疗工作经历,见证了改革带来的变化。
医改与城镇化协同发力,共筑现代化县城发展基石
县域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医疗等公共服务提质是吸引人口集聚的关键。怀集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作为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环节,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带动人口集聚、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
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前,怀集就掀起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医院建设热潮。投资新建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第三人民医院4所县级公立医院,已于2024年7月1日前全部投入使用;完成19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263间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构建起梯次衔接的医疗服务网络。
同时,将医疗设施布局与产业园区、居住社区同步规划。产业园区B区商业配套项目融合医疗、餐饮、住宿等功能,优化人才生活环境,形成“医养结合、产城融合”模式;新城片区将医院作为公共服务核心节点,与教育、养老设施集中布局,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如县人民医院新院与周边休闲公园构成“15分钟健康生活圈”,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通过“一张蓝图统筹、一套机制突破、一个平台赋能”系统改革,激活县域发展内生动力,为粤东西北地区探索出一条以健康服务为支点、撬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接下来,怀集将持续深化“百千万工程”民生领域改革,推动医共体建设与县城发展互促共进,为建设“病有良医、住有优居、产有融合”的现代化县城提供示范样板。
记者:何丽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