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11:53:08 | 来源: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五年奋进,步履铿锵。怀集县坚持以“强基层、建高地、促医改、保健康”为引领,凝心聚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多项核心指标达到或超越预期目标,一幅以民生为底、健康为笔的温暖画卷,正在怀岭大地徐徐铺展。
“以前县城医院门口常堵车,找车位停车更是难上加难。现在新院区宽敞明亮,看病舒心多了!”家住怀城街道的梁叔道出了万千市民的共同心声。“十四五”以来,怀集县累计投入资金超26亿元,全力推进县镇村三级卫生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医疗硬件实现全方位“蝶变”。
五年间,4家公立医院顺利完成异地新建,总占地面积由52.6亩拓展至345亩,床位总数增至3470张,停车位达2400余个,就医环境大幅改善。县人民医院新院二期工程总投资2.57亿元、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包含肿瘤楼、人防急救医院相关功能区域,目前正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县域肿瘤诊疗服务能力。
持续加大资源保障投入,投入6000多万元完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优化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布局,医疗电梯安装、医疗信息化系统升级等重点任务也全面落地,实现县域医共体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医疗资源共享;投入2160多万元建设的坳仔镇、大岗镇卫生院医技楼(综合楼),于2024年底顺利投入使用,新增业务用房4561平方米;投入162万元对蓝钟镇卫生院中医楼、行政门诊楼、住院楼及公共区域、公共厕所进行全面修缮,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同时,完成263间公建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村民“小病不出村”成为现实。此外,全县累计投入1.36亿元添置更新医疗设备,总值达7.65亿元,基层医疗“硬实力”显著增强。
“以前稍微复杂点的检查都要跑县城,如今不仅能在镇里做检查,还能拿到县里专家出具的报告,省时、省力又省钱!”诗洞镇居民陈阿姨在镇卫生院完成B超检查后,通过医共体远程诊断系统,半小时内就拿到了县人民医院的诊断结果。这份便利,源于怀集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扎实成效。
五年来,怀集县医共体建设成果丰硕,成为全省标杆、全国典型。2022年,成功获批全省首批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绩效评价全省第三、全市第一,“怀集经验”两次登上省级高规格会议交流平台。2024年,先后入选全国县域医共体建设优秀案例、“2023年广东医改创新典型培育案例”,相关经验被省委改革办列为首批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并在《学习与研究》杂志刊登。
2023至2024年,医共体总院为各分院完成影像、心电、检验诊断超53万例,开展远程会诊301人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累计为患者节约就医成本约46万元。
▲何丽玲 摄
2022至2024年,分院上转患者从2279人次增至5332人次,总院下转患者从793人次增至6973人次,下转增长率达118.11%,分级诊疗格局逐步形成,县域就诊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越扎越实。
从“幼有所育”到“老有所养”,从疾病防控到中医惠民,怀集县“十四五”期间全方位织密健康保障网,让百姓的健康获得感看得见、摸得着。
2024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94元,群众知晓率达77.60%、满意度提升至90.91%。组建家庭医生团队74个,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68.02%,健康“守门人”作用持续发挥。
艾滋病患者治疗率、病毒抑制率分别达96.9%和98.8%;肺结核治疗成功率达96.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89.58%和86.3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册管理率达98.68%,健康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以县中医院为主体,组建覆盖19家乡镇卫生院、1家民营中医诊所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实现乡镇、村居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建成示范中医馆3间、村卫生站“中医阁”43间,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培训42期,基层中医诊疗量占比超40%。举办中医药文化夜市等惠民活动20场,惠及群众1.75万人次。2024年,与广东药科大学共建中药植物园,打造全县首个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
妇幼健康保障有力,2021年以来,婚前医学检查覆盖率、孕前优生检查覆盖率分别达64.74%和73.85%,免费“两癌”筛查各超3.5万人次,新生儿代谢病、听力筛查率均超98%。老年健康服务持续拓展,通过建成22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4家医养结合机构,累计为1550名老人提供服务,为全县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医养结合服务率达38.99%。
五年耕耘结硕果,健康怀集谱新篇。站在新起点,怀集县卫生健康系统将锚定“市域医疗副中心”定位,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努力让百姓的健康幸福成色更足、民生温暖底色更亮。
怀集县融媒体中心怀集发布微信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布:怀集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杨雨晴
编审:聂环贞
校对:李昊
审核:陈友
没有更多
加载更多
加载中






